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电话:+86-021-51601900
      +86-021-60511300

传真:021-60457727
邮编:20120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公路901号
E-mail: barmac@163.com
网站:http://www.barmac.net

精品骨料加工系统
机制砂生产线
石料整形机
砂石粉分离机
VL系列细砂收集机
级配调整机
洗砂机
YK振动筛
圆筒筛
圆锥破碎机
颚式破碎机
反击式破碎机
振动给料机
VK系列制砂机
公司新闻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传承中国建筑文化需要真诚的建筑评论

从认知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乱象”开始

2013年11月,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13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将在南京举办,对此该课题牵头人、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建筑设计业内价值观混乱,失根、失重、失度、失范问题明显。所谓“失根”指中国当代建筑地域特征丧失,所谓“失重”指中国建筑已步入历史文化断裂带,所谓“失度”指新旧建筑在保护与发展上矛盾突出,所谓“失范”指怪诞荒唐和丑陋之作品迭出。程院士认为,“当前的困境是,我们传统的建筑文化已被解构,而新的评价体系还没建立,因此‘乱象’问题频出。”举例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中国因盲目跟随后现代思潮出现建筑创作形式符号肤浅拼贴的问题现象,不少建筑师以为这就是创作,除了山寨“鸟巢”,还有山寨“金茂”,更有山寨“白宫”等。程院士直言“很多建筑求高、求大、求洋、求怪、求气派,与新中国坚持几十年的实用、经济、得体、美观的基本设计理念是相悖的……内地有些城市还要建800米高的摩天大楼,真有这个需要吗?建筑本来是种文化,现在却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广告,成了水平低下的商品表达。”事实上,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失根、失重、失度、失范,本质上造成了中国一批有作为的建筑师设计的“失语”。占相当多数的城市管理者崇洋媚外,觉得中国本土设计师不行,将许多高端设计项目及设计大权交给西方设计师,造成中国建筑师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由此带给社会公众的错误印象是,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力量松散且弱小,建筑文化的氛围很不成气候。作为一个思考,程院士表示“在大量、快速的建设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国建筑设计的质量,倡导一种健康的、主流的设计价值观,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建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增强全社会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

建筑评论肩负传播中国建筑文化的责任

时下,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到今天,虽普及面不太广,但人们因各种目的关注建筑已经风起云涌,为此我们认为建筑评论必须在业内外起到社会担当作用与责任。

其一,评论应承担起反映社会生活和建筑巨变的现实使命。建筑中国60多载及奋进改革30多年的建筑师,已经重新站在历史的起点上,他们应该用自己的作品接受生活的厚赠。建筑设计作为一项高度复杂的多工种协调配合的独创性工作,之所以要体现使命感就是因为它不能不社会化。

其二,建筑评论要引领人们学会如何高雅地品味建筑作品。建筑评论重在负责,因此反对将粗鄙当个性,反对任何形式的谩骂及发泄,重在要有精神及文化语境的逻辑含量,努力做到每每评论都在平淡中见力道,在日常中见深刻。就是对特别需要批评的作品与事件,也要经得起良知的检验,让业内外公众在阅读中感受到分析的生命力。

其三,建筑评论还要呼唤建筑作品的审美及人文关怀诸方面的导向作用。要提升建筑作品及事件的文化境界需要杜绝评论上的伪饰化,现实中某些评论家过于追求批评的功能,毫无节制地发挥语言的装饰作用,使评论失去理论光辉思想的照耀,变成了玩弄文字的炫技。建筑师与评论家的社会分工不同,建筑师使用的是建筑语言,是跳跃的、片断的和拼贴的,而评论家必须用合乎逻辑而富有艺术的语言,将建筑作品的意义拼贴到公众的言语之中。所以评论家要有作为良知及优秀素质下的“规范文本”,评论需要理论高度及文化高度,只有这样才会发现作品之影响的意义、问题及缺失,找准文化提升的境界。

回首近65载中国建筑在思想史上的每一变化,那如火如荼岁月的生动故事,就会从建筑长卷中纷至沓来,激起人们对建筑前辈们的无比敬意。建筑评论作为建筑与人的思想、文化、艺术荟萃之地,不仅要坚守理念、开阔视野,更要引领博弈、发展与文潮。其中,以人为本建筑评论的价值取向;文化原创,建筑评论精神信托及理念追求的不竭动力;文化境界,建筑评论超脱世俗,闪耀思辨光芒的发展旨归,都应该是中国建筑走向公民建筑的文化诉求及评说准则。

无论在中国或外国,建筑评论是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因为忧虑也好,补充也罢,评论家无法挡住城镇化的步伐,这就从思维方式的高度上规定了科学与知性能力、知性逻辑间的必然联系,如果我们因而放弃建筑评论,缺少的不仅仅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还有对建筑世界的洞见能力与睿智。问题在于,我们有能力为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建筑文化构建起一个精神空间与传播平台。由此我们必须要问:中国建筑评论与中国建筑文化的话语体系问题。想到如何作为才能真正建构起中国建筑评论的话语平台?中国如何培养自己有公信力的建筑评论家?如何为中国建筑遗产的发展与国际化传播,做好人才与知识储备?社会与政府如何为亦创作亦评论的个性提供双重尊重与自由等。建筑是时代的语言,也是时代的精神,只有那些承载了深厚文化底蕴,真正称得上有创意的作品才是城市的“地标”,反之没有灵魂的“地标”再造说到底仅仅是一堆砖头。呼吁:要真正弘扬中国建筑文化需树立中国建筑师的自信与威望,迫切要培育并创立能真正代表中国城市与建筑创意水准的国家级学术论坛,杜绝形式主义的“骡马”大会制;中国应重新梳理并创立令世界瞩目的国际水准的建筑奖项;中国应有能传播中国与外国设计理念及作品的建筑文化学刊;中国更应继续出现能代表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最高学术水准的、令世界同行认可如梁思成先生那样的建筑大师。我以为,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中国建筑文化非要一马当先,这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

首页  公司简介  产品展示  技术支持  工程案例  营销网络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版权所有(C) 2006-2016 上海金路公司中国机制砂设备专业供应商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七星网络

友情链接:大口径螺旋钢管  CNC手板  粉碎设备工厂店  马可波罗  阿里巴巴  中国供应商  中国企业第一网  中国铁道科学院  中国建筑科学院  中国建设部